最近小一新生開始忙著到未來的學校報到,相信父母親看見孩子即將邁向人生的另外一個里程碑心中應該是百感交集,其中必定也參雜著許多的疑問,該怎麼面臨孩子即將到來的小學生活呢? 本校特別轉載親子天下雜誌李佩芬的文章,希望能幫助解決家長心中困惑。
小一新手家長的8個怎麼辦 作者:李佩芬 出處:親子天下
Q:有很多孩子已經學過注音符號,小一老師會不會跳過不教?孩子若趕不上進度怎麼辦?
A:在家長的壓力與期待下,目前的確有許多幼稚園提前進行注音符號教學,安親課輔班也順應需求,推出「正音班」等小一先修課程。不過,一年級剛開始的前十週課程,「國語首冊」都在教注音符號,這是教育部在課程綱要中所明定,老師絕對不會跳過不教。
也有家長耳聞,老師因為班上絕大多數孩子都已學過注音符號,加快教學速度,擔心自己的孩子無法在十週內熟悉三十七個注音符號。不過,現在許多學校都已取消開學後第十週的注音符號紙筆測驗,改以不限次數的「闖關」活動驗收學習成果。因為注音符號並非單獨存在的科目,小一到小三的所有課本都會標注注音,即使無法在十週內精熟注音符號,未來接觸的機會依然很多,家長不必過於擔心。
若父母仍希望孩子提早學習注音符號,則需留意方法是否正確。曾擔任幼教顧問的廖清碧舉例,家長在家可透過有注音的童話圖書,問問孩子:「這一頁中哪些字有ㄅ?哪些字有ㄛ?」請孩子找出這些字,而不是直接切入符號。此外,有些家長幫孩子複習注音符號時,會要孩子從頭背到尾,然後從中間隨便指一個符號問孩子那是什麼。專家指出,這種教法不僅枯燥沒效率,也容易使孩子陷入「若不從頭開始背,就回答不出來」的窘境。建議從生活中認識注音符號,才不會一開始就壞了孩子學中文的胃口。
在家裡,父母也可透過遊戲、兒歌或圖書,引發孩子認識注音符號的興趣,讓他們對ㄅㄆㄇ有概略的輪廓。例如在家裡貼上以注音符號標示的物品名稱,或讓好動的孩子以身體「扭」出注音符號。至於系統性的拼音教學,為免家長或安親課輔老師教法與學校不同,日後孩子還需花時間矯正,建議還是留待小學時再起步。
Q:到底要不要先學英文?我的孩子沒有念雙語幼稚園,程度若趕不上怎麼辦?
A:英語的確是全球化不可忽略的競爭力基礎。雖然依據教育部課程綱要,小學三年級學英文即可,但許多縣市的確從小一就開始安排英文課,加上「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的迷思,許多父母打從幼稚園開始,就急切地想把孩子浸淫在全英文環境。
事實上,台灣家長對孩子學英語一直停留在「何時學」的迷思,卻忘了學習的核心應該放在:「為何學?如何學?該學什麼?」師大英語系教授李櫻指出,在國小階段,英文只要能把二十六個字母字音的關係、語音辨識能力學好就夠了。孩子在小學階段只要能建立語音辨識能力,未來就可省下死背單字的力氣。
從小學英文最大的優勢,並不是在背誦和記憶。李櫻也根據實證研究指出,年紀小的孩子對辭彙和句法的學習比較慢,因為辭彙和句法是抽象的組合,到孩子抽象思考成熟了,反而學得有效率。對小一的孩子來說,最靈敏的仍是聽力與對語音的感知能力,父母應了解孩子的生理發展階段,不必揠苗助長。
另外,「學得對」也比「學得早」更重要。與其焦慮地急著學、盲目學,讓孩子「摔在起跑點」,不如按部就班、持續學習,讓英語成為孩子願意終身學習、可以帶著走的資產。
Q:從課表來看,現在小一課程和以前很不一樣。究竟差別在哪裡?
A:九年一貫的教改理念,希望將過去強調「知識取向」的學習,轉為「能力取向」的教育;從以演算、背書、練習為主的教學方式,轉為培養孩子解決生活需求與問題的能力。這個變革,讓現今小學教育不論是課程名稱、老師教法、家庭作業與評量方式,都與以往有別。
現在的小學一年級課程有語文(包括國語、英語與鄉土語言)、數學、生活、健體(健康與體育)、綜合活動等五大領域。健體課是以養成適當的健康行為與運動習慣為目標,因此放在同一領域。生活領域是個多領域的統整學習,到了小三會細分為社會、藝術與人文、自然與科技。綜合活動則包括了過去如輔導活動、家政、童軍等,是大量融入「做中學」體驗活動的課程。
大體來說,九年一貫課程內容變活潑,過去常見的紙筆測驗減少,學校也期待家長能更積極參與孩子的學習過程。另外,老師的評量方式也愈來愈多元。例如透過學習單,讓孩子練習蒐集與統整資料的能力;透過小組討論表達,學習團隊合作能力。老師也會配合學生能力與特點,紀錄並建立檔案,做為觀察或改變教學方式的參考。傳統的紙筆評量,當然也不會全然屏棄,因為這也是培養孩子學習書面組織與表達能力的方式。
Q:聯絡簿要怎麼用?如何與老師溝通比較有效?
A:親師溝通的管道,除可利用每學期舉辦的親師座談會了解教學理念外,有些老師還會製作班級網頁,將重要行事曆、功課表與孩子作品放在網上,是了解孩子與班級同儕的另一方式。此外,孩子每天拿回的聯絡簿,也會要求家長每日簽名,是更即時的溝通平台。
剛入學時,有些老師會將聯絡事項打字或影印附在聯絡簿內。隨著孩子開始熟悉注音符號拼音,老師會慢慢將回家作業與注意事項寫在黑板上,要求孩子抄在聯絡簿。然而,的確有些小一生覺得寫家庭聯絡簿很吃力,該怎麼辦?
父母可透過「互傳紙條」遊戲,讓孩子練習將事情以圖畫、數字或注音方式寫下來。或給孩子一個小記事本,讓他從大班開始書面記下自己獎點卡的數目,或是自己借的書籍、DVD何時到期。這些練習,對於寫好家庭聯絡簿都有幫助。
聯絡簿是親師溝通的重要媒介,建議家長下筆時注意基本書信禮節,不僅對孩子是良好示範,也不至於不小心冒犯到老師。例如,有家長向老師反映功課太多,但寫聯絡簿時連稱謂語都省略:「為什麼功課這麼多?孩子寫到10點才寫完!」質問的語句讓老師感到錯愕。若能改成「老師好:小明今天的作業寫到十點……」等委婉、陳述事實的方式表達,相信較能達到溝通效果。
經常舉辦親職演講的牧語軒建議:「父母應避免在孩子面前批評學校或老師,大人的事大人自己解決。」孩子其實很精明,父母若經常表示對老師不滿,等於是以言行告訴孩子不必尊重老師,無形中也增加老師在學校管教的難度。因此,若知道老師的電子郵件或電話,可以此與老師做進一步溝通。家長也可參與班級愛心媽媽、說故事義工、戶外教學或家長會等活動,了解老師的教學風格與方式,再找時間與老師當面溝通。讓雙方原有的善意,不致於在書信往返過程中產生誤解。
Q:如何讓孩子養成晚上自己寫功課、整理書包的習慣?
A:現在家家戶戶都有電視,孩子回來一放下書包,第一件事往往就是坐在電視前看卡通,媽媽三催四請依然不為所動。也有許多孩子在幼稚園時期,都是爸媽幫忙看聯絡簿、收書包。孩子步入小學後,父母應漸漸放手,把責任還給孩子。
友緣基金會執行長廖清碧說,要養成孩子在一定時間內寫功課的習慣,不妨透過聯絡簿,告知老師孩子在家寫功課的狀況。例如,父母可以規定孩子必須在八點半寫完功課,並將功課與聯絡簿交給來檢查簽名,一旦超過時間,就信守不簽名的規則,並在聯絡簿上告訴老師原因,親師一起幫助孩子建立「在時限內寫完功課」的責任感。
除此之外,屬心理輔導領域的「行為改變技術」,相當適合訓練年幼的孩子。這套方法步驟包括:
(1)一次只改一件事情。
(2)有改正就記錄並給予獎勵。
(3)標準可以調整,例如一開始可採低標獎勵,隨
著孩子逐漸熟練而提高標準。
(4)一項行為改好就換下一項。要有心理準備的 是,孩子的行為不可能一下子調整過來,至少要 有兩個星期到一個月的「長期抗戰」準備;若中途停止,可就前功盡棄了。
Q:我們是雙薪家庭,學校卻只上半天課,下午該如何安排孩子去處?挑選時該注意哪些事項?
A:目前國小一年級一星期有四天只上半天,為因應雙薪家庭需要,學校會在校園內開辦課後活動,由學校老師輪流指導孩子寫作業。也有國小委託非營利團體,代徵選愛心媽媽為課輔師資,屬於公私營協辦的課後活動。這類型態,學生中午放學後仍留在校園,課後活動以體育、唱遊、美術、閱讀為主,活動空間較為寬敞,接觸的同學也都是同校學生,環境較為單純。缺點是必須在四點前接回孩子,對五、六點才下班的家長來說,要另行安排孩子四點後的活動。
除此之外,非營利機構辦理的社區課後照顧中心,家庭式的托育照顧,或是請就讀大學的親朋好友子女擔任陪讀指導工作,也都是父母可以考慮的方式。這種方式,時間比較彈性,環境也較溫馨。
至於社區內林立的才藝補習班或安親班,由於能配合家長接送時間,課輔老師指導功課較嚴謹,功課寫完後會透過寫評量等方式督促孩子學習進度,家長下班後也不必再費心盯回家作業,目前仍是雙薪家庭的主流選項。至於把關標準,建議家長可從鄰里口碑中選定兩、三家標的,再根據是否登記立案、軟硬體設施、親自試聽感受、課室管理,以及師資理念、經驗與穩定性等層面來觀察。
「立案」對補教經營者來說是個「花錢費工、能省就省」的事情,這代表業者須在建築法規、消防滅火設備、緊急逃生路線、飲水機衛生標準等層面接受檢驗,是保障孩子課後環境安全的最低門檻。
此外,家長也可透過教室有沒有擴增、學生人數是否成長等方式,間接了解班務是否持續成長。或找機會與班主任或老師相談,爭取在教室內試聽或在教室外觀摩的機會,觀察師生互動,也是家長可著力之處。有些小一孩子表達力仍嫌不足,這時家長不妨找機會「提早」接送孩子,與其他家長分享觀感,也是了解班務運作的方式。
要提醒家長的是,不論學校課輔或才藝安親班,都應只是家庭的支援角色,不能替代父母。尤其家長不能只看到老師指導後的「完美作業成果」,更要了解孩子完成作業的「過程」,是一氣呵成還是拖拖拉拉?孩子在學校與安親班的生活常規與同儕互動,有沒有問題?這些都值得家長重視。
Q:如何讓孩子不害怕上小學,提早熟悉小學生活?
A:幼稚園大班雖然是全幼兒園的「老大」,但小學一年級可是全校最「幼稚」的。面對全新環境,建議小一父母先以「學校是找到好朋友、發現新興趣的地方」、「老師是幫助你適應學校生活的人」等肯定語句,建立孩子對小學的正面情感。之後再具體從「帶領熟悉校園環境」起步,降低孩子的不安。
例如,家長可趁著放假時,帶孩子到校園逛逛,告訴他一年級教室在哪裡,順便介紹兄姊的教室位置。鐘聲響起時,告訴孩子鐘聲代表的意義。此外,小學廁所為蹲式,與幼稚園坐式廁所不同,男生的便斗也比較高。不妨讓孩子先「試用」,提醒他蹲的方向,以及怎樣上才不會弄髒衣褲。這些雖屬細節,但小小練習有助於安定軍心。
熟悉環境之後,接下來可以協助孩子熟悉團體常規生活。友緣基金會執行長廖清碧指出,小一新生的適應問題,不外學習與生活兩大領域。其中屬團體生活面的生活常規與生活自理能力,往往是老師對孩子的第一印象來源。家長可趁著暑假協助孩子練習,降低孩子懼學、甚至拒學的機率。
父母可從小一學校生活將觸及的活動,思考該做到哪些自理能力。例如以下生活自理事項:
□能自己刷牙洗臉
□能以筷子用餐
□咳嗽時會遮住嘴巴,也會自己擤鼻涕
□用餐前、如廁後,會正確洗手
□會使用蹲式馬桶
□會自己穿脫衣服與鞋襪
□用完東西會物歸原處
□要借用別人東西時,能清楚表達
□會使用投幣與卡式公用電話
□能安靜坐在椅子上,聽大人說故事達二十分鐘
□買東西還沒有付錢不能拆封,也不能放到自己口袋
Q:我的孩子屁股好像長了針,念書寫功課總是坐不住,怎麼辦?
A:專攻腦神經發展與訓練的王秀園曾引述研究報告指出,通常兩歲大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時間約有七分鐘,到了五歲時大約是十五分鐘。不過,現在的孩子注意力在逐年下降。王秀園認為,從現代孩子多采多姿的生活內容,不難看出端倪。
現在的孩子習慣接收影視訊息,這些媒體所需的專注時間,幾乎都是以「秒」為單位,而非「分鐘」或「小時」。孩子習慣多元且變化快速的刺激後,平日又缺乏深度與廣度的思考訓練,一旦需要較長的專注力學習時,就容易適應不良。
要拉長孩子的專注力,父母可從生理、環境與技巧層面檢視。以生理面來說,飲食會影響孩子的安定性。例如,高熱量食物攝取過多,會讓人感到倦怠;經常吃甜食、茶類飲料的孩子,由於食物內含人工色素與咖啡因,情緒較易波動,影響專注,最好避免。
學習時的周遭環境,也要儘量減少會讓孩子分心的事物。如寫功課的書桌應保持清爽,不要把玩具、花俏的文具放在書桌上。孩子寫功課時,客廳電視機聲音若開得很大聲,也會讓自制力仍嫌不足的小一孩子難以抗拒。
除此之外,由於每個孩子個性不同,父母最好能根據孩子的學習風格,找出最有利於孩子的學習方式。如果孩子很愛說話,屬於「聽覺型」學習,習慣把思考過程口語化,可引導他們在安靜空間中透過朗讀達到專注效果。坐著時總是不安分的「肢體型」孩子,父母可以給他一枝筆,鼓勵他上課時邊聽講邊畫重點,或是允許他在固定範圍內活動一下,有助於提升學習效率。
鬧鐘,是幫助孩子延長專注力的良好輔助工具。曾任教國、高中二十年,近兩年經常到各校推廣親職教育觀念的牧語軒說,不妨給孩子一個鬧鐘,若孩子過去總是坐在書桌前五分鐘就要起來喝水或上廁所,就從加長到十分鐘開始練習,慢慢增加到二十乃至三十分鐘。即使是看電視,也可訓練孩子選定一個頻道後就固定下來,看滿三十分鐘後再轉台,這些都有助於訓練孩子的定力。
留言列表